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推动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协同治理。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持续推进,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我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但我国农村厕所改造与污水治理工作仍然面临分治困境,在技术体系、管理机制和利益导向三个维度上,尚未形成有效协同机制,导致存在粪污污水用不起来、设备设施转不长久、农民群众参与度低等困境,进而制约了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协同治理工作的高效推进。因此,需要构建“技术—管理—利益”三维协同机制。
一是技术维度上,耦合处理工艺与资源化利用。传统治理模式下,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因理化特性差异大,导致处理工艺难以兼容,资源化利用率低。因此,技术维度的重点是开发耦合集成工艺,构建粪污与污水一体化处理利用体系,并向低碳化、智能化升级,实现粪污与污水的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例如,研发模块化处理装置,集成粪污预处理、污水适度净化、营养物回收等技术单元,开发适应不同气候区的集中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耦合工艺模式。加快制定相关国家标准,实现全过程有标可依,让粪污和污水真正用起来。
二是管理维度上,建立跨部门统筹管理平台。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处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和环节。传统治理模式下,部门职责分散、协调机制不足,导致存在重复建设、效率不高的现象。因此,管理维度的重点是建立跨部门全链条统筹管理平台,并向开放化、智慧化升级,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例如,推行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协同处理利用“一张图”管理,整合多部门的基础数据,搭建农村人居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并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建立数字化全链条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处理设施进行实时监控,实现故障预警的快速精准响应,降低运维成本,进而让设备和设施能够转得久。
三是利益维度上,激活多元主体参与动力。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协同处理工作涉及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主体,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导致主体参与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因此,利益维度的重点是构建“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村民共治”的多元利益共享机制,激活各方主体参与动力,并向市场化、主动化升级。例如,推广以资源养治理的生态循环模式,将资源化利用收益反哺污染治理成本,推动治理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加快碳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建设,将协同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产生的碳减排量纳入碳交易市场,完善市场体系,为企业创造稳定收益,激发参与活力。推行积分奖励制度,调动农户积极性,解决农民群众参与度低的问题。
通过技术融合打通模式链条、管理统筹破除部门壁垒、机制创新激活市场动能,推动农村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造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技术支撑。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