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作为曾经的退海之地,盐碱地数量不少,如何把盐碱地综合利用起来,让这些土地成为高产田,是农业种植专家一直想破解的难题。昨天京津冀专家在田间地头开会,推介适合盐碱地种植的小麦品种,并把引进试种的品种特点推介给天津和河北省的粮食种植大户,让渤海粮仓的品种更丰富,粮食产量更充足。
旱碱麦适合盐碱地
昨天上午的静海区中旺镇班高庄的一片冬小麦田地里,正是小麦的灌浆期,麦穗也逐渐开始变成黄色。田地里竖立着不同的标牌,标示着这片麦田都是种植的什么品种。长势喜人的小麦,让种植大户们高兴不已,“今年的小麦肯定丰收”“这种麦子出的面粉好吃”,来自河北省沧州市以及天津市静海区和滨海新区的种植户,聚拢在一起说着各自试种的看法。
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的农艺师杜佳林拔起了不同品种的小麦进行比较,并现场为种植大户们讲解目前实验种植的品种特点。“静海区的这片区域属于轻度盐碱地,对于小麦来说,在春季返青的时候,也正是土地的返盐高峰期,而且这片区域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所以不适合小麦的生长,但引种实验的小麦,是属于旱碱麦的新品种,这是盐碱地综合开发推出的新品种。”
作为引来的实验品种,已经连续种植了两年的农户韩师傅表示,与传统的小麦品种相比,旱碱麦更适合静海区这片盐碱地种植,不需要大量浇水施肥,用旱碱麦加工出来的面粉,吃起来也更有麦香,特别适合做出北方人爱吃的“戗面馒头”。
通过科技手段改造中低产田
在河北省青县国营农场五分场里,种植的“沧麦6002”正在微风中漾出一片片麦浪。这个品种的小麦,秸秆不高但麦粒数量很多。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王连芬部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振声院士团队的郑琪研究员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的王伟伟副所长,带领农户走进麦田,一一讲解这个品种的特点。王伟伟告诉大家,这些大量种植的小麦抗寒性比较强,根系比较发达,后期成穗数也比较高,目前数了一下穗,预测这片地的产量亩产可以达到590公斤,这对于盐碱地来说,产量上是个比较大的提升。
“天津的静海区中旺镇、滨海新区大港以及与这两个区域接壤的河北省黄骅、沧州,都有大片的盐碱地。为了让旱碱麦在天津地区推广,农村中心派出了农艺师全程跟踪,并手把手传授种植要点。”王连芬部长解释说。
中国科学院李振声院士曾提出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该项工程在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实施,涉及盐碱地治理、品种培育等多个方面,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改造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实现盐碱地的粮食持续增产。郑琪研究员,正在致力于旱碱麦新品种的开发。她说,旱碱麦品种开发、转化,以及获得推广是京津冀三地联合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北京和河北省进行选育,然后参加天津市冬小麦的区域审定和生产试验,最终获得天津市的审定和推广,选育、转化、推广,正好体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渤海粮仓的品种更丰富。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