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在天津市智能数字乡村宝坻大蒜产业园里,工人们忙着给蒜头装进礼盒。
在天津市宝坻区的智能数字乡村宝坻大蒜产业园内,林亭口镇党委书记梁鸿志掀开礼盒,触摸着个个六瓣、外皮紫红的“六瓣红”大蒜:“这抹紫是咱宝坻的‘地理指纹’,春节市场能尝到独一份的脆辣,蒜农心里就是甘甜。”这些带着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宝坻大蒜”,即将装进精美礼盒发往京津冀高端市场。“一头卖5块,顶得上普通蒜一斤价!”林亭口镇小靳庄村蒜农于瑞红听说春节市场的蒜价,惊得直拍大腿。
“时空魔术”的冷库经济学
“过去蒜农最怕‘过了八月半,蒜头空一半’,现在咱们玩的是时空魔术。”梁鸿志书记在镇里产业规划图前,回忆2023年镇里腾退低效厂房改建冷库时,曾有不少人质疑:“有人投千万就为存蒜?”2025年春节10万头鲜蒜“横空出世”,补充京津冀鲜食蒜空白的成绩,成了全镇产业发力的底气。
站在-1℃的冷库前,产业园冷库温控技术员焦青连掀开呼吸袋:这里40头试验蒜已储存179天,表皮依然泛着绸缎般的光泽,蒜瓣间渗出琥珀色汁液。
这座在大蒜产业内的宝坻大蒜专用冷库,改写了京津冀鲜食大蒜的消费日历。传统蒜季集中在夏秋两季,林亭口镇通过梯度储存,硬生生把销售期拉长至春节。“就像给地理标志产品办了张美容卡,让它们以最佳状态迎接年货档期。”产业园负责人赵爱的比喻逗笑了在场的技术员。
数据印证着这场时空博弈的成果:2025年春节档,10万头宝坻大蒜礼盒攻入京津高端商超,均价较普通蒜溢价400%。
其实,“蒜力”的爆发从2024年的首届大蒜节就开始了。“每年6月是‘宝坻大蒜’的丰收季,去年我们在镇在智能数字乡村宝坻大蒜产业园内开启首届‘大蒜丰收节’,开启了线上线下销售同时发力的全面营销序幕。”林亭口镇党委委员陈涛介绍,在产业园宣传的持续发力中,林亭口镇所有蒜农都尝到了价格的红利,去年每户平均销售价格增长30%。
“静谧”6个月后,因抢占京津冀春节稀缺市场的林亭口大蒜,在“蒜圈”一炮而红,从2025年2月开始,线上林亭口大蒜更逐渐成为热搜词。
小靳庄村是林亭口镇大蒜核心种植区。去年大蒜卖得火,今年村里蒜农们一合计,种植面积直接翻了个倍,势头犹如春天的蒜苗长势。村里种蒜四十多年的于瑞红,瞅着自家四亩蒜地,直拍大腿:“哎哟,去年卖蒜太心急,一头六毛就出手了,后来听同村的说,人家一亩地卖了一万二,我这肠子都悔青咯!”他家种蒜史可溯至太爷爷辈,世代与蒜相伴,却未料宝坻大蒜品牌竟能带来这般真金白银,无疑是给蒜农的销售铺就了坦途。
水土密码里的供给侧突围
80岁宝坻区葱蒜研究会会长陈光星,为这场时空博弈加注砝码:“在我研究宝坻大蒜的40余年中,这种超180天储存的宝坻六瓣红大蒜,蒜氨酸依然如此高、口感风味没有丧失的还是第一次。”
早在1988年,陈光星就以“天津市宝坻区葱蒜协会”名义成功申请审定了“六瓣红”品种名称的农作物品种审定认定证书。2008年,他成立的天津市宝坻区大钟镇袁罗葱蒜研究会被全国合作社高新技术成果产品推广中心授予“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称号。曾经陈光标带领宝坻蒜农多次为宝坻大蒜提纯复壮。在宝坻区地图前,80岁的宝坻区大蒜专家陈光星农圈出宝坻大蒜核心产区:北纬39°37′的潮白河冲积平原,pH值高于7.8的潮褐土,年均600毫米的降水线,构成了独特的地理密码。“就像茅台镇之于酱酒,这里的微生物群落能让大蒜素含量稳定在148.20ug/g以上。”
“紫皮六瓣不是玄学,是刻在DNA里的标识。”宝坻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赵永会介绍,相较于普通大蒜的散瓣结构,这里的蒜瓣如莲花般紧密抱合。“这是三十年提纯复壮的结果,就像给大蒜办了‘健身私教’。”
在林亭口镇,品种保卫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拥有近200亩大蒜种植面积的种植大户尹义的账本上记着心酸往事:十年前一次购买的蒜种,收获时蒜头小如鸽子蛋。如今合作社参与陈光星、宝坻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赵丽萍等专家的提纯复壮实验,加上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蔬菜体系专家驻村指导,连蒜地轮作都精确到“大蒜-玉米”的两年周期。“土地要休养生息,产业更要谋定后动。”尹义在地头用专业大蒜播种机种植蒜种时,向周边农户演示大蒜全周期的农机化生产。
在科技和坚守下,宝坻大蒜地理标志的味觉密码得以破解和保存。“蒜氨酸含量高、硫化物种类多,这是风味的灵魂。”陈光星感叹,宝坻大蒜口味密码被蒜农保住了。2022年天津师范大学的论文研究中,数据显示:“宝坻大蒜可溶性蛋白高达25.87mg/g(鲜重),总糖在60.89mg/g(干重),大蒜素148.20ug/g(鲜重)。”在十种全国大蒜中表现出色,大蒜素含量最高,是最低品种的5倍。
图为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团队在冷库中检查保鲜情况。
同样为口感密码奋战的还有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的专家团队。“往年10月,大伙都急着找销路,生怕蒜头发芽、霉变。今年有了这‘宝贝库’,咱能稳了,我的2万头蒜地头上就被收进了库房。”尹义回忆。这个被蒜农们称为“时空保鲜仓”的冷库,正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物理保鲜新技术的结晶。与传统化学保鲜不同,该技术通过智能精准调控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贮藏参数,在保证大蒜品质的同时,真正实现“零添加、零残留”。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陈存坤及其团队,主要从事果蔬绿色物理保鲜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依托蔬菜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了多种天津特色农产品绿色保鲜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研究。陈存坤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就像给大蒜按下‘暂停键’,既锁住水分营养,又阻断生理活动,让‘白胖子’们睡个安稳觉。”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的专家于晋泽给记者算起明白账:普通冷库储存6个月损耗率达15%,新技术可将损耗控制在3%以内。更让蒜商们心动的是,物理保鲜的大蒜表皮光洁、蒜瓣饱满,每吨售价能高出300-500元。正在装车的经销商永春农作物合作社王景俊拍着胸脯说:“这样的蒜运到北京,切开还带着露水气,档口老板抢着要!”
产业园负责人赵爱表示:“从‘存得住’到‘存得好’,物理保鲜不仅破解了损耗痛点,更让蒜农在逆周期市场也能握紧了定价权。”
这场逆周期操作收获颇丰。2024年,林亭口大蒜亩均收益突破8000元,大蒜玉米轮作,较传统玉米种植翻四番。更让镇党委梁鸿志书记欣慰的是,全镇大蒜种植面积增加了五成,“老把式”变身“新农人”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在林亭口的阡陌间,大蒜产业发展触摸着乡村振兴的鲜活肌理:赵爱们用工业思维重塑农业,陈光星们将经验沉淀为数据,尹义们搭建起规模与精耕的桥梁,于瑞红们在庭院里架起产旅融合的支点。宝坻大蒜的故事正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生动的注脚之一。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