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四月,天地清明。
眼下,蓟州区西龙虎峪镇鲁家峪村的沟壑间,上百亩杏林次第绽放,粉白色的花瓣如薄纱轻覆山野。
村里蜿蜒的河道旁,一座浮桥横跨碧水。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里,每天众多游客在此举起手机定格漫天花雨,捕捉花海与人潮交织的瞬间。“这儿的杏花比别处开得早,花瓣也厚实,风一吹都带着甜味儿!”大家言语间均是兴奋与夸赞。
这片土地自古便与“杏”结缘。清乾隆年间,鲁家峪村的银白杏因“果皮如玉、甜沁心脾”被钦定为贡果,每年麦收时节都会进京献礼。随着时光流转,古杏树虬枝盘曲,新枝却愈发繁茂。
“咱这儿是四面环山的‘暖窝子’地形,土都是‘活’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鑫铭说,“因为位置优越、土壤肥沃、空气干净、日照充足,这里产的银白杏个头儿大、肉质细腻、香味浓郁,而且比周边地区早成熟七八天。”
每到成熟季节,青白中泛着红晕的银白杏挂满枝头,模样甚是诱人。漫步杏林中,一股股清甜的杏香扑鼻而来,不禁让人垂涎欲滴。伸手摘下一个咬上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间在口腔中爆开,每一口都是愉悦的味觉体验。
然而,“贡杏”的荣耀却曾险些湮没在时光里。前些年,因对银白杏宣传推介的招法不多、力度不足,好货卖不出去、卖不上价,急需打破僵局、打开销路。
“守着金饭碗,咱得换个新活法!”鲁家峪村党支部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实施“村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成立鲁家峪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在那之后,“鲁家峪贡杏”商标注册成功,以“贡杏”文化为银白杏的包装销售赋能,吸纳村内所有银白杏种植农户为社员,打造银白杏种植基地,由党支部牵头、村集体统购统销,银白杏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最让村民瞪大眼睛的,是那个架在杏树下的手机支架。“‘老铁们’看这银白杏,乾隆吃了都说好!”当时,随着刘鑫铭用镜头扫过缀满果实的枝头,弹幕瞬间刷屏——“这杏子会发光!”“求链接!”……
“没想到这小匣子(手机)比赶大集还管用哩!”村民鲁大爷说,“现在我们的杏子不但卖得好还卖上了价,再也不怕像前几年那样滞销啦!”
2024年,该村银白杏在京津冀果品市场累计销售达35万斤,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增加2500余元。“收入上去了,大家种植杏树的积极性都提高了,我们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咱西龙虎峪的杏,打响西龙虎峪果品的品牌。”刘鑫铭说。
如何让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也是鲁家峪村面对的难题和挑战。
从2018开始,村里就依托百亩杏花美景创办“杏花节”,无数游客在杏花开放的季节纷至沓来,点燃了村民发展旅游经济的炽烈希望。但几届“杏花节”办下来,大家忍不住发起了牢骚:“杏花开时有很多游客,但因村里环境不好,大家看完花就走,我们想借机卖点东西都没机会。”
为了彻底提升村庄面貌,鲁家峪村党支部抢抓帮扶机遇,协调800万元补助资金用于规划沟道综合治理项目,修缮了428米的沟道和329米的沟道围墙,新建了一座函桥和一座跨沟交通桥,并在河道沿线配备了亲水节点、水上观景走廊、浮桥及凉亭等设施,成功把防洪沟道改造成既可拦蓄洪水又具景观美化功能的穿村水景观带,让来往游客“既有杏吃、又有花赏、还有景看”,村民想留下游客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
如今,鲁家峪村陆续完成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杏花岭、虎啸泉等景观打造,完成了从无星村到五星村的跃进。在蓟州区全域旅游的大潮下,这个平凡的村庄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精品民宿、农家特色小吃、百亩争相盛开的杏花、漫山遍野的红叶……
“梦虽遥,追则能达。我们将继续深耕品牌建设、发展乡村产业,不断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打造独具特色的‘杏花村’,持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刘鑫铭坚定地说。
西龙虎峪镇党委书记金鹏说:“西龙虎峪镇将继续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串联‘服务链’,推动‘发展链’,持续打造‘杏花节’‘丰收节’等特色活动,不断拓宽乡村致富之路,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聚能环’。”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